上周有則新聞在網上被廣泛轉載——發改委官員稱中國已是中高收入國家。網友的反應也可以料想,基本上是質疑吐槽聲一片,似乎中國民眾又“被中高收入”了。
  但細究起來,發改委官員的話百分之百沒錯,硬要怪罪的話,可能得怪世界銀行把中國“中高收入化”了:因為按世行的標準,中國確已,且早已進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
  名稱的誤導性是很大一個原因。一般公眾會顧名思義以為“中高收入”講的是居民的收入,殊不知世界銀行所謂的“收入”指“國民總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即一個國家所有居民生產者創造的增加值的總和。這個概念跟目前通行的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s)的最大不同,是前者計算國民在全世界(不局限於國境內)創造的增加值,而後者以國境內(亦包括在國境內的外國國民)為統計範圍——但無論如何,兩者都是對經濟活動中新增商品和服務的衡量,與大眾理解的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完全不同。
  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用經濟活動創造價值的指標來進行排行,中國自然占優勢。比如中國的GDP總是略高於GNP,原因就是眾多在華外企創造的價值,計入GDP卻不計入GNP。從GDP來看,2013年中國的人均GDP已達6800美元,恐怕是很多未緊密跟蹤中國經濟發展的國人都會驚訝的——要知道就在7年前,中國的人均GDP才剛爬過2000美元門檻。在這過去7年間,中國經濟飛速發展,每年創造的商品和服務總量以令西方咋舌的速度膨脹,但民眾的真實收入(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增長卻未見得如此迅猛,因此網友驚詫於中國已成中高收入國家,也情有可原。
  但何以在中國成為中高收入國家已6年後,大眾仍感驚詫,筆者以為僅僅從經濟指標望文生義這一角度不足以解釋清楚,還需要進入更深層次的社會心理層面探討。
  不可否認,過去七八年經濟的膨脹速度高於居民實際收入增長速度,且本已高企的貧富差距有繼續擴大趨勢。這帶來了諸多後果。首先就是“平均數”已不能代表一般水準,少數富人拔高了平均水平,用統計學的話來說就是標準差過大,平均數大大高於眾數或中位數。例如去年甘犁教授領銜的一項中國家庭財富調查得出中國家庭平均財產247萬的結論,引起輿論嘩然。但細究就會發現,這一數值是平均數而非中位數;如果再看看這項調查的其他結論,如前10%的家庭擁有近六成的財富總量,而僅14%的家庭擁有高於247萬的財富,就不難理解平均數是如何被過大的貧富差距“拔高”的了。
  如果再考慮到中國房產價值在過去幾年的飛漲,就更容易理解“財富鴻溝”如何被“有房”和“無房”放大。凡此種種,是普通民眾日益產生“屌絲感”、“被剝奪感”的重要原因。不理解這種情緒,就無法理解為何網絡上充斥著對富人不分青紅皂白的道德指控,為何關於我國經濟社會進步的報道常常會引起質疑、奚落和解構。
  從國際經驗看,中國的現狀並不特別,即當國家進入中高收入階段,社會財富的增長無法均等地惠益於各階層,因此儘管從總量看,社會財富是增長的,各個階層的收入都在提高,但中等以下收入階層卻日益敵視增長,“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碗來罵娘”。世行的研究已指出,那些無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都為其貧富鴻溝所困擾。諸多國家在“中等收入陷阱”泥潭中的痛苦經歷,中國當引以為戒。
  (鄭陽鵬,財經記者,海外網專欄作者)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jnih 的頭像
    kejnih

    olive

    kejn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