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謝湘《中國青年報》(2014年12月01日01版)
武漢三鎮,近來又在傳頌著一個英雄群體的名字——武漢長江水上救援志願隊。11月30日,這支體現“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志願精神的隊伍集體來到武漢市民大講堂,向江城人民講述關於愛的故事。
10月25日晚8點左右,在漢口王家巷輪渡碼頭附近停泊的一艘駁船旁,突然傳來了一陣急促的呼救聲。
正在碼頭邊帳篷里休息的王家巷冬泳隊的7名隊員立即站起身來向江邊探望:只見距離駁船船頭約5米處,一名年輕人的身體被水葫蘆纏住,僅有頭部露出水面;另外兩名年輕人已被滾滾江水沖向下游,根本無力回游。
64歲的冬泳隊員陳忠貴救人心切,他未來得及做任何防護準備,便與另一位隊員童淑華一起縱身跳入水中。在幾位隊員齊心協力將一位年輕人拉上甲板之後,他再次下水施救,不想因為體力不支被卷入江中。
這時,在岸上指揮救援行動的老伙伴李首快親眼看到:一大片從上游漂來的水葫蘆直接壓到陳忠貴的頭上,他頓時失去了蹤影。
3個外地青年得救了,武漢電線二廠這位早些年下崗回家的老職工陳忠貴卻在長江中遇難。
如果不是陳忠貴,人們還不知道他的身後有一支民間自發組成的隊伍——長江水上救援志願隊。這些年齡在40歲到70歲之間的志願者,他們一直義務守望著長江、漢水的兩江四岸,僅今年他們已經從洶涌的波濤中救回200多條生命。
最早發現長江水上救援志願隊活動併為他們留下記錄的是武漢東湖風景區管委會64歲的退休幹部童漢芳。
在當團委書記時為記錄共青團活動而端起相機的童漢芳,已是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員。上個世紀80年代末,一個孩子在東湖溺水而亡家人悲痛欲絕的場景,深深刻在他的腦海裡。
2010年退休以後,他就專門跟蹤拍攝長江水上救援志願隊的活動,幾年下來,經篩選而留下來的照片就有3000多張。而且,每一張照片他都能說出一段志願者精彩而動人的故事。
經過考核正式登記的161名救援志願隊隊員來自全市22支冬泳隊,他們個個都是長江中搏擊風浪的健將,很多人都有在水中“拉人一把”的英雄行動。
“組建一支隊伍,比較專業地開展救援”。2009年,聖士長游冬泳隊隊長俞關榮在悠游網上發帖倡議。這位因電擊而痛失愛子的父親知道,專業的救助對搶救生命有多麼重要!
他的建議得到了積極的響應。2010年3月,18支冬泳隊隊長齊聚一堂,醞釀成立長江水上救援志願隊。而俞關榮以全票被推舉為長江水上救援隊隊長。
“在水中救援肯定是危險的,誰也不能保證不發生意外,我們能夠給的只有門檻和價值觀,所以加入志願隊必須是無償的、自願的”。在討論和確立章程的凝重時刻,倡議者堅持要寫上這麼一條:
本人在報名時意識到所志願參與的救援行動本身所潛在的風險:包括人身傷害、物質和經濟損失、工作受誤,並且可能得不到合理的賠償。
然而,這張相當於“生死狀”的《水上救援隊報名錶》,第一次發出去128張,最終收回了114張,而且這個隊伍的人數還在持續不斷地增加。
陳忠貴成為長江水上救援志願隊建隊第一位犧牲的志願者,然而這個令人痛心的消息不僅沒有讓人膽怯,反而激勵了更多的志願者更加積極踴躍地加入。據俞關榮介紹,迄今為止,又有蔡甸、新洲等地的冬泳隊主動申請,如果加上他們,現在救援志願隊將擴展為31支。
長江萬里,滾滾東流,生與死的故事經常在這裡發生,志願者最朴實的信念是:
“見死不救,良心上過不去。”
“我不願意看到一個人的生命就在我們眼前消逝。”
在救援志願者的多次經歷中發現,一些被救者上岸以後,很少表示感謝,只想儘快逃離,社會也對這種情況多有激烈的批評。救助過別人也被別人救助過的長江水上救援志願隊隊長俞關榮對此表示寬容和理解,“受救助者的心理更多的是緊張,害怕,而不是逃避,不應該過多地責怪他們。”
剛剛出國回來的武漢市市長唐良智今天特意來到市民之家和英雄的集體見面。他代表1200萬武漢市民向長江水上救援志願隊的隊員深深鞠躬,並稱贊他們,“你們的行動證明瞭用生命托起的城市有大愛,也是最能體現這個城市的文明程度”。
本報武漢11月30日電 (原標題:用生命托起的城市有大愛)
- Apr 12 Sun 2015 09:50
用生命托起的城市有大愛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